黃龍山紫砂泥的分類及其佈局特徵
2015-05-26 21:38:02


黃龍山紫砂泥的分類及其佈局特徵(圖文)

(1)淨水泥:淨水泥是一種不加化工原料的煉泥方法,礦料風化破碎摧毀後只加淨水煉製成泥統稱淨水泥

  (2)黃龍山紫砂泥包括紫泥、綠泥及紅泥三種,統稱紫砂泥。1990以後黃龍山礦源細分為:紫泥、底槽清、紅皮龍、白皮龍、本山綠泥、紅麻子、白麻子、烏泥等,是煉製淨水泥的最好原料。

  (3)其中紫泥是甲泥礦層的一個夾層,礦體呈薄層狀、透鏡狀,礦層厚度一般在幾十公分到一公尺左右,不亂性差,原料外觀顏色呈紫色、紫紅色,並帶有淺綠色雀斑;燒後外觀顏色則呈紫色、紫棕色、紫玄色。紫泥是出產各種紫砂陶器最主要的泥料。綠泥是紫砂泥中的夾脂,故有"泥中泥"之稱。(團山泥,則是紫泥和綠泥混雜共生一起的泥料。)綠泥產量未幾,泥質較嫩,耐火力也比紫泥為低,一般多用作胎身外面的粉料或塗料,使紫砂陶器皿的顏色更為多彩。至於紅泥則是位於嫩泥和礦層底部的泥料,礦形瑣碎,需經手工挑選。周高起雲:「石黃泥,出趙莊山,即未觸風日之石骨也,陶乃變朱砂色」。因為朱泥不利獨自成陶,通常用作器表化妝土。

  (4)從礦層開挖出來的紫砂泥,俗稱生泥,泥似塊狀岩石,經堆放在露天稍事風化,待其疏鬆,然後用錘式破碎機初碎,輪碾機破碎摧毀,泥料過60目篩(泥料如太粗則製作費勁,如太細製作時則易黏手,且燒成後收縮比大),濕水後通過真空煉泥機捏煉,便成為供制坯用的熟泥料。談到紫砂泥料的煉製,在五十年代以前,仍是沿用明清的老方法,把曬乾搗碎的泥團圍成一圈,用河水沖刷,人站在裡面不停地走動、踩踏,直到泥料軟硬適中;今人實難想向前人在煉製泥料是如斯的辛勞、落後。到六十年代後期開始採用機械化、有雷蒙破碎摧毀機、攪拌機、真空煉泥機。

  (5)紫砂陶器所用主要原料紫泥,行家形容紫泥是泥中有"骨"。這個"骨"就是紫泥中的石英顆粒,也就是紫砂泥中的"砂"。它與粘土、雲母、赤鐵礦共生一體。紫泥不能用水直接膨潤,破碎摧毀至一定細度,不必與其它原料配合,單一原料即可成型燒成品種繁多的紫砂陶器。

  (6)關於紫砂泥中的“雜質”:紫砂泥以石英、高嶺土、赤鐵礦和雲母為主,所以真正的黃龍山紫砂泥含有少量雲母(銀星閃點),也會泛起玄色雀斑,玄色雀斑是Fe或Mn等金屬化合物的聚合不容物。不泛起這些特徵反而說明此原料不是正常練制的,而是用了泥漿沖砂法,或用其它含雲母少的礦源來替換的,是一種人為地故意地對天然材質美的破壞。

   (7)黃龍山底槽青礦料中的綠色“雞眼”,在高溫燒制後呈金黃色小顆粒,即“金砂隱現”的說法;而且顆粒分佈平均、圓潤,雜質少。

  (8)底槽青最早產於黃龍山四號井,後來是黃龍山五號井和台西礦。因為四號井和五號井的底槽青庫存越來越少,現在市場上的底槽青大部門是台西礦的。台西礦底槽青與四號井、五號井的區別:台西礦是露天開採,四號井、五號井是進下開採;四號井底槽青燒制溫度約1190攝氏度以上,台西礦和五號井底槽青燒制溫度約1180攝氏度。

資訊來源www.taohuren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