砂與顆粒的區分判斷
2015-05-28 12:49:59


砂與顆粒的區分判斷

砂是顆粒,但顆粒不止是砂。

紫砂,是一種石英、鐵含量比較豐富的陶土,因此,妙道認為,不含石英顆粒的陶土,就不能稱為紫砂。依據這個標準,妙道就把丁山趙莊礦、小煤窯、川埠小紅泥(包括朱泥,下同)以及浙江梅山、安徽廣德的小紅泥,從紫砂中剝離出去。只有黃龍山的小紅泥,儘管石英含量不如紫泥、段泥(團泥)高,但也還算得紫砂。也是基於這個標準,從妙道所得到的遼寧喀左、廣東潮州等地的紫砂礦樣分析,這些所謂的紫砂並不能稱作真正的紫砂。這些紫砂正是因為不含石英,所以熔點較低,科學地講,從物理結構分析,任何陶土都是以顆粒狀態存在的,本文所說的顆粒,是指燒成品上可視的團結物。

紫砂燒成品可視的團結物顆粒一般有五種種:石英顆粒(以及其他成分包裹的石英顆粒)、金屬氧化物、矽酸鹽等無機物團結物、鉀鈉鈣等有機物團結物、生砂、熟砂。前三種為紫砂的天然化學構成,後兩種為練泥過程中對前三種成分的物理方法組合。

生砂,即將用礦石磨粉後製作的泥料曬乾,然後再磨成所需大小的顆粒,再添加到原泥之中;熟砂,是將泥料曬乾後,再入窯燒制,達到初步燒結後,再磨成所需大小的顆粒,添加到原泥之中去。生砂,因為已經經過了乾燥收縮,所以致密度要比原泥高(水分少)。生坯狀態下,看不見顆粒效果,但是入窯燒制後,因為收縮比原泥小,所以在坯體表面生砂就會呈現凸狀;熟砂不僅經過了乾燥收縮,而經過了燒制收縮,不僅沒水分,而且初步融結,所以熟砂的顆粒感要比生砂的顆粒感更為明顯。

丁山的壺藝人,很少有人關注紫砂的化學成分,一般是以個人觀感和經驗對紫砂進行描述。所以,他們講到的“調砂”、“鋪砂”之中的“砂”,都是指這種預加工的顆粒。

在原泥裡摻“砂”,叫做調砂;在生坯表面布“砂”,叫做鋪砂。鋪砂工藝,其目的是增加燒成品的審美情趣;調砂工藝,其目的除了增加燒成品的審美情趣外,也為了提高成品率(生坯易於自作、燒制降低開裂風險)。

但是,砂與顆粒的概念不能混淆。概念的混淆會直接造成對真假紫砂判斷的錯誤。這些錯誤可以有意無意地被商業目的所利用。比如,本來不是紫砂,但是可以通過生砂、熟砂的工藝方法製造出顆粒效果來。如果顆粒等同於砂,那麼只要是含鐵(鐵有不同的存在方式)豐富的陶土,就可稱為紫砂了。真紫砂、假紫砂,好紫砂壞紫砂的劃分,絕不是形而上學的研究,因為紫砂化學成分的構成,直接決定紫砂燒成品的泡茶實用效用。而物理方法的改變,只能實現特殊的審美目的,對實用效用不會有任何影響。

紫砂的實用性,是以紫砂特殊的材質特點為基礎的。紫砂之所以被譽為茶具之王,是因為紫砂適度燒結後,具有開放性和封閉性的雙氣孔結構(其實,封閉的氣泡,不能稱為氣孔),使其既具有通透性又具有熱阻隔效能,用來沏茶,能使茶水具既有保鮮性又具有保溫性(一些茶中營養物質的析出程度與溫度正相關),執掌又不太燙手。原礦紫砂的化學物質結構穩定,無異物異味,不奪茶香,能保持茶葉的原汁原味。至於粘土的土腥味之於茶水能不能起到像尿素之於白酒的功效,尚有待進一步研究(電影《紅高粱》中就有摻入人尿釀酒更香的樸素介紹)。

紫砂的開放性氣孔,使紫砂能給使用者帶來一種特殊的審美愉悅——包漿效果。用養得當,紫砂彷佛具有了靈性,對主人的細心呵護予以回報,逐漸變得溫潤柔和,手感和視覺效果都會有所變化。

非紫砂,固然做不到這些,但是,真的紫砂、好的紫砂,如果方法不得當,紫砂的這些真實本性也表現不出來。礦料不純、泥料加工方法不得當、製作工藝不科學、燒制條件不恰當,都會對紫砂成品的品質產生影響。

資訊來源: www.taohuren.com

【上一篇】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