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麼是紫砂泥料的沖漿
2015-05-26 22:09:37


什麼是紫砂泥料的沖漿

沖漿是一種練泥工藝。就是將泥料打成泥片,入窯以800℃低溫燒制後。取出後將泥片粉碎,過篩目,然後調配到100目甚至更細的純泥漿裡,丁山人稱之為“沖漿”。這種做法清末已有,其目的是降低收縮比,起“脊”性作用,使之“堅骨”,因為之前燒過的顆粒已經收縮過了一次,調入純漿再燒則會降低整體成品的收縮比。說白了就是為了壺在燒制過程中不易變形,收縮率小,成品率提高,是非常投機取巧的做法。

這樣的做法在民國之前紫砂作品上僅限於朱泥壺,因為朱泥壺收縮比太大,更難做中大品,沖漿做骨,一如水泥中的鋼筋。而近現代類似做法多數應用在朱泥壺和本山泥壺上,這是因為這些材質泥性嫩,在燒制過程中容易產生變形窯裂的緣故,尤其是本綠粉料,要燒高溫才不吐黑,沖漿屬常規做法。而將沖漿做法應用在紫泥上,絕大多數是對泥性瞭解不到位、不認真做壺、基本功差或鄉下陶坊大批量生產的紫砂器才用的方式。

沖漿料製作的成品,因為泥槳收縮比更大,燒過的顆粒不會再大幅收縮,被粉碎過的顆粒邊緣都是比較尖銳的,會有凸起刮毛的手感,質感暴躁。絕大多數不會燒太高溫,若稍有溫度高一點,則砂漿分離,砂凸起,漿下沉。泡養出賊光,不溫潤。對於適茶性而言,不會有任何不同。但沖漿壺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養成,之後不會再有任何變化。而且無論怎麼泡養,外觀凸出顆粒的刮毛質感都不會有任何的改善。

沖漿料在現代一個更明顯的目的,是為了充當純手工壺賣。因為純手工打片,泥門會很緊,窯燒後,顆粒在被拍打後向外擠壓出不均勻的凸起,外觀轉動看不規則成波浪紋,拍打痕等特徵。但優質原礦製作的純手工壺作,因砂漿結合的很好,顆粒經過陳腐導致邊緣圓潤,故手觸感覺非常溫潤,看似有砂,手感卻無砂。而沖漿料擋胚成型的壺,外表則是均勻的尖銳凸起,並無溫潤質感,撫摸有刮手的粗糙感。只要掌握竅門,多看幾把壺,就很容易理解什麼是沖漿料模子壺,什麼是純手工了。

沖漿的目的:

1、調色,這是最主要的。色彩,是紫砂壺三大美學語言之一。除了瞎子,人人好色,所以顏色好看的壺就好賣。但紫砂本色的種類和效果畢竟局限於礦料,原礦的色彩總是相對有限,沖漿,就能極大地豐富紫砂作品的色彩種類、改善成品呈色效果。

2、改變泥性,降低生坯製作的難度。有些泥料,砂性很重,不易成型,沖入由黏性較大的礦種加工製作的漿,就可以使製作難度降低一些。

至於調整泥料的燒結溫度,拼泥工藝也同樣可以達到,沖漿法並不是唯一。

沖漿法一般是秘而不宣的,其原因有二:

1、練泥人都會儘量使人相信自己的泥料是唯一的,礦料唯一才是最根本的唯一,所以會盡可能掩蓋沖漿的事實;

2、沖漿泥料會影響成品的透氣性,幾乎沒有透氣了,因為超過150目的泥漿在高溫作用下,已經接近瓷的密度,所以在練泥行業,也往往忌諱沖漿工藝。

沖漿的鑒別

最根本的鑒別方法,就是熟悉原礦通粉清水作品的效果,和這些不一樣的,肯定是人造效果。玩壺人沒有機緣全面瞭解原礦,就只能根據作品的效果來判斷,但這也完全依賴經驗。這裡,只能簡單介紹可以快速積累經驗的方法。

1、看顆粒層次:通粉,各種規格的顆粒,由粗到細,肯定呈逐漸過渡的狀態。如果粗顆粒與粗顆粒之間過渡很光滑,期間沒有細小的顆粒,就為沖漿泥料製作。

2、看作品呈色底色:紫砂分為紫泥、紅泥(大紅泥與小紅泥)、本山綠泥、白砂四大類,更多的,是其中的混生礦。沖漿的原料,基本上是朱泥和小紅泥。朱泥,純屬調色目的;小紅泥,是因為單獨使用具有明顯的瑕疵(有機物碳化形成的黑斑),而製作細小的顆粒,黑斑問題就能得到解決。所以,漿的色彩,基本上是紅色(珍貴的泥料,是不會用來製作漿料的)。所以,沖漿料基本上是紫泥、段泥用朱泥、小紅泥沖漿(本山綠泥不會被沖漿,朱泥、小紅泥底色本來就是紅色,那些黏土性朱泥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調砂,這正好與沖漿目的相反)。

紫泥沖紅漿,成品呈色為棕色;段泥沖紅漿,根據段泥本色不同而有所不同,如黃段、白段沖紅漿,就可以人造出“降坡泥”,白泥沖紫漿能人造出青灰泥(但青灰泥種類很多,練泥人實際上不會做這種費力不討好的事,除非追求特殊的青灰效果)。所以,看見棕色的壺,再配合顆粒效果,就可基本上判斷出是否沖漿。

需要說明的是,現在市場上的泥料,很少不沖漿調色的,以前主要是用化料調色,現在主要的用石紅、石黃(因鐵含量更加豐富,可使成品顏色更加豔麗一些)調色,用紅衛路、川埠、浙江梅山朱泥製作朱泥壺,必須用石紅石黃調色,因為這些朱泥的鐵含量較少,只有沖石紅石黃漿料,才能達到或者近似正宗小煤窯、趙莊礦朱泥的效果。沖漿法無法製作出黃龍山朱泥的效果,因為黃龍山朱泥除了鐵含量豐富外,還富含黃色的顆粒石英。

資訊來源www.taohuren.com